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

AMH過低當心卵巢早衰與不孕 中醫治療恢復一線生機

AMH太低還有救嗎?
什麼是卵巢儲備功能?
卵巢早衰就是提早進入更年期?
除了肌醇或DHEA我還能再吃什麼?

臨床門診很多不孕夫婦帶著無助表情來中醫門診
說之前西醫抽血檢查AMH(卵巢儲備功能)太低
等於被宣判死刑
無法進入試管療程,或是需要借卵。

其實AMH指數並非不可逆
指數太低也不見得不能自然受孕
這邊以淺顯易懂方式
介紹針對AMH過低、卵巢早衰的中醫治療方式。




AMH是什麼?

AMH全名為Anti-Müllerian Hormone(抗穆勒氏賀爾蒙)
由卵巢的顆粒細胞分泌,可作為預測卵巢儲備功能的指標。
AMH過低稱為卵巢儲備功能下降
代表卵巢內卵泡數目減少及卵子品質下降
若病情繼續發展,1-6年內容易導致卵巢早衰

目前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的發生率為10%
而卵巢早衰的發病率在40 歲以下的婦女中發病率約為1%

AMH > 2 ng/ml-----正常

AMH < 2 
ng/ml-----卵子庫存量衰退

AMH <0.8 
ng/ml---卵子庫存量嚴重不足

AMH指數過低或卵巢早衰的原因

病因相當複雜,尚不明確
初步認為與免疫、遺傳、代謝、心理壓力、環境污染(如殺蟲劑以及重金屬)、月經不規律史、初經過早、生活習慣不良(抽煙、喝酒、熬夜)及盆腔手術、放療、化療、感染等密切相關。

西醫治療

目前以激素替代療法(口服避孕藥)為主
誘導人工月經,預防生殖器萎縮和骨質疏鬆
但服藥期間無法受孕、浪費寶貴的懷孕時機
停藥後又易復發
長期使用也會增加日後中風、心臟病、肺栓塞、乳癌、子宮內膜癌的機率
此外會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,導致不孕惡性循環。

中醫如何提昇卵巢功能

中藥本身不是荷爾蒙
中醫治療主要是透過月經週期療法調整氣血陰陽
改善卵巢功能,促進卵泡發育成熟、幫助排卵
並調節免疫及生殖內分泌系統

中醫認為腎主生殖,治療以補腎為主
根據體質及基礎體溫圖形(詳見連結)
搭配疏肝、理脾、活血、化瘀、理氣、化痰等方法

多數患者都是因為不孕來求診
詢問過後大都有月經異常的問題
如月經週期延後或提前、閉經、經量減少等問題

配合其他症狀,分為以下幾個證型:


腎氣虛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淡,腰腿痠軟,頭暈耳鳴,容易疲倦,頻尿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。
  • 治則: 補腎益氣,調理沖任。
  • 處方: 大補元煎加減。

腎陽虛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淡黯,腰膝痠痛,頭暈耳鳴,易倦怕冷,性欲淡漠,頻尿夜尿,面色晦黯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  • 治則: 溫腎助陽,調補沖任。
  • 處方: 右歸丸加減。

腎陰虛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鮮紅,頭暈耳鳴,腰膝痠軟,足跟痛,手足心熱,潮熱盜汗,心煩失眠,唇紅口乾,陰道乾澀,舌紅苔少,脈沉細數。
  • 治則: 滋陰補腎,養血調經。
  • 處方: 左歸丸加減。

脾虛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淡紅,倦怠無力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大便軟散,面色黃,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,脈緩弱。
  • 治則: 健脾益氣,理沖調經。
  • 處方: 當歸芍藥散加減。


肝鬱氣滯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黯紅,小腹脹痛,經前情緒煩躁、乳房脹痛,舌淡紅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。
  • 治則: 疏肝理氣,行滯調經。
  • 處方:逍遙散加減。

氣血虛弱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淡紅、質薄,神疲肢倦乏力,頭暈眼花,心悸胸悶,面色萎黃,舌淡苔薄,脈沉緩或細弱。
  • 治則: 補氣養血調經。
  • 處方: 人參養榮湯加減。

血瘀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紫黯有血塊,小腹疼痛拒按,血塊排出後減輕,舌紫有瘀斑瘀點,脈澀。
  • 治則: 活血化瘀調經。
  • 處方: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
血寒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黯有塊,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痛減,畏寒肢冷,舌黯苔白,脈沉緊。
  • 治則: 溫經散寒調經。
  • 處方: 溫經湯加減。

痰濕內阻型

  • 症狀:經量減少、色淡紅、質黏,形體肥胖,神疲倦怠,胸悶嘔惡,__帶下量多,色白質黏膩,舌淡,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治則: 化痰燥濕調經。
  • 處方: 蒼附導痰丸加減。

針灸治療

腹部:關元、子宮、歸來、中脘
腰部:腎俞、肝俞、脾俞
四肢:太沖、合谷、三陰交、血海、太溪

經前加強疏肝行氣通絡止痛
經後補益肝腎,調和沖任

一般治療6個月經週期。

醫師小叮嚀

早期診斷、及時治療
可防止AMH過低進一步發展成卵巢早衰
並提高輔助生殖技術(人工或試管)的成功率。

近年中醫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的相關研究愈來越多
證明中醫藥治療本病安全有效
且可避免一些荷爾蒙療法的副作用

AMH的優點是可在月經週期任何一天檢測,不受荷爾蒙波動的影響

~本院可以檢測AMH,治療一段時間後可以再追蹤有無改善~


《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》

   文圖:李湘萍醫師